网站首页 景区概况 历史沿革 旅游服务 景区动态 景区相册 民俗民风 导游一览表 留言反馈 联系我们

地址: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赫图阿拉城
电话:024-55157595      024-55171828
传真:024-55170057
邮编:113206
邮箱:htal@sina.com
网址:www.lnhtal.com
微信号:lnhtal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详细内容
保护价值
    赫图阿拉故城,是清王朝开国——后金的第一都城,是后金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是清王朝发祥之地,满族兴起的摇篮。具有研究清初历史、艺术、科学的极高价值。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月初一日,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黄衣称朕,登极建元。“天命元年,众贝勒大 臣上尊号曰覆育列国英明皇帝,以兴京为都城”,“从此,赫图阿拉故城就成为后金——清朝的第一都城,即兴京城”。
    于此,努尔哈赤在外交政策上,屡次设宴接待朝鲜使臣修好,数与蒙古联姻结盟,多次进京朝贡,对明表示恭顺;政权建设上,设理政听讼大臣,谕令举荐人才,制定八旗制度,申定兵猎法;经济上,实行牛录屯田,令国人植棉织布,养蚕缫丝织缎,冶铁开矿。在内城南门外设弧矢制造场,北门外建铠甲制造场,东门外置仓廒区;于外城外西北又建点将台、校军场。在军事上,降哈达,亡乌拉,并辉发,灭叶赫,统一扈伦四部,取东海女真;宣布“七大恨”伐明,攻取抚顺,收降李永芳;天命四年(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月萨尔浒之战,大败四路明军,迫使朝鲜援明大军投降,创造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以少胜多的战例,是努尔哈赤在政治军事上对明佯装恭顺暗自发展走向公开对明全面用兵夺取政权的转折点。
    赫图阿拉故城在清王朝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设立了帝王之位,建立了后金国,成为一方的大国。努尔哈赤又进行了大量的兼并征战,到皇太极时代的1636年,改后金为大清,建立了满、蒙、汉三个八旗,为入主中原作了充分的政治、军事、文化以及人才各方面的准备,终于完成了清帝国的统一大业,这是秦汉帝国以后新一轮的由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建立帝国,几次重复华夏族早期从古国——方国——帝国的三部曲的翻版”。在此,满族仅用了30余年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由渔猎文化向农业文化过渡,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转变过程,由一个分散落后的民族发展成为一个有自己政权、自己制度、自己军队、自己文字的民族共同体。
    赫图阿拉故城,在建城之制与修建施工技术上,不但吸收继承了中国古代建城传统,而且有自己的独创,对清以后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为后世所继承与发展。
 
口袋房、万字炕、神位设在西山墙。
    据李民奂《建州闻见录》载:“四壁之下皆设长炕,绝无遮隔”。汗王寝宫西、南、北三面皆长炕(称万字炕),西山墙处设供神板子,沈阳故宫清宁宫内也设万字炕,于西山墙正中也设置供奉朝祭神位,于此举行萨满祭祀。顺治十二年(1655),将明代坤宁宫原一明四暗的五开间居中辟门的建筑,改为由东次间辟门的“口袋房”。进门为锅灶,东稍间作寝宫,西三间作神堂,南、北、西三面环绕火炕,其形式风格皆为赫图阿拉故城与沈阳故宫的延续。
设堂子之制
    满族素信奉萨满教,认为万物有灵,灵魂不灭,行必祭天,年节皆祭天,在赫图阿拉外城东南门外建堂子,是其祭天之所。努尔哈赤每于出兵前都要祭堂子,求祖先与天地诸神保佑,宣告出兵缘由,申明军纪。此后,迁都辽阳、沈阳乃至北京均建堂子,就是在界藩、萨尔浒临时行宫也设堂子,皆为赫图阿拉城堂子之传承。
典型的满族民居,反映出满族的宗教信仰与民俗特点。
    满族,是以建州女真与海西女真为主体于17世纪末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儿女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仅为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灿烂辉煌的历史业绩,而且广采其他民族之长,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随着历史的推移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有些民俗保存了下来,而有些民俗已经或正在消失—泯灭,终被当代文明所取代。赫图阿拉故城内尚保留了一处清代中晚期典型的民居院落,从中可窥视满族民俗之一斑。
    该民居正房3间,明间(正中间)开门,为厨房,设灶4处,东西次间分别为2个单独的口袋房,室内砌万字炕,弯道炕上放木板箱柜,西次间为长辈居住,箱柜上摆放供器、掸瓶、帽筒等,山墙正中悬挂祖宗板子与家神案子(挂画)。
    口袋房,万字炕、天地龛、索莫杆子(神杆)民居无一不具,至于关东山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着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在民居内皆可觅到踪迹。“烟囱矗墙山,如双塔,然每当炊时,烟气弥漫,远望之,仅剩云中城阙而已”(《沈故》卷二),在民居可再现其佳景。
赫图阿拉故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山城式都城。是女真各部“依山作寨”树栅为城的典型实例,也是众多女真山城中至今保存较完整的唯一一座古城遗址。它不仅对研究中国古代筑城之法与建筑发展史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而且对研究女真族发展史与居住史都有重要价值。